原文: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解释:月亮在青天外有圆有缺,任凭东风常年吹拂。
原文: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解释:谁在月中种了桂树,不见树枝长出月轮之外?
中秋夜
作者: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夜,唐代诗人李峤思念亲人,感叹月光如洗,但却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冷清。其中,“盈缺青冥”形容月亮明亮的一面与暗淡的一面在深邃的夜空中交替呈现,也可以理解为他自身的情绪起伏与思绪纷杂。
第一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第二首: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