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一是明王朝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女真后金进逼,危机四伏,正是所谓"天下兴亡"的关头;
二是明代后期理学僵化,八股取士进入死胡同,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实际上已经不能解救天下危急了,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是作者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知录》内容宏富,内容大体可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成书宗旨,涵括了作者一生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提出“盈天地者,气也”等思想,不少论述,切中时弊。
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这样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两边都没好处。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言:“书前有自记,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盖其一生精力所注也”。
在明末之际,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很快冲垮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起义风暴几乎席卷了北部中国。在清军人关以后,各地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清复明斗争。顾炎武坚决不与满清政府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