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嫦娥与后羿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代表人物。
1、嫦娥
2、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嫦娥简介:
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据西汉著作《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嫦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是大羿(后羿)的妻子。嫦娥原本叫姮娥,是在西汉的时候,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美貌非凡...
中秋节纪念的是嫦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纪念嫦娥的原因:在远古的时候,后羿因射日有功,被西王母赐下了一枚不死药,交由妻子嫦娥保管,心怀鬼胎的逢蒙知道了这个消息,假借拜师的名义接近后羿,趁后羿外出,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不让逢蒙得逞,便吃下了不死药,飞向了月亮。在人间的后羿思念妻子,就在院子里设立香案,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的事情,因记挂、感念嫦娥的恩情,也学着后羿在月下摆上香案,祈愿善良的嫦娥平安吉祥,此后这个习俗也渐渐流传下来,并在民间传开,慢慢的演变成了中秋佳节。
其次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又称拜月节,自古以来就有拜月的习俗。祭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也就是拜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亮神的习俗。月下,“月神”的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祈福。自古以来,中秋节就逐渐演变成欣赏和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对生活美好祝愿的主要形式。
最后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意义: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中秋节是一套礼仪。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拜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流传至今。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表明了一种对家庭的重视。对许多人来说,中秋节意味着与家人团聚,家人团聚。但是,世界总是相距甚远,漂泊于世的悲伤和人生的失意总是无法避免。所以,追求团圆,既是现实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