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好像特别喜欢这位日本青年,他面授机宜,相谈甚欢。他把自己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以及小国的生存之道向这位东方学生进行倾囊相授。
俾斯麦说,“方今世界各国,虽以亲睦礼仪相交,但皆是表面名义,于其阴私之处,则是强弱相凌,大小相欺。”
简单译文: 当今世界各国交流,表面客客气气,礼尚往来。但实际上通行于这个世界的只有一条法则:以大欺小,弱肉强食。
1873年刚刚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伊藤博文,说:“如今世界各国虽说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一番话使日本人茅塞顿开。
也同样接见过中国人来访的俾斯麦在日本人走后说:“日本人来我国研究我国的政治制度,他们回国后一定对本国进行根本改革。
梁启超《李鸿章传》写到结尾,将传主与古今中西人物对比,其中一个参照系,即与李鸿章同时代的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其评语仅一段,言简意深,鞭辟入里,堪称至论:
李鸿章与日相伊藤,中日战役之两雄也。以败论,自当右伊而左李,虽然,伊非李之匹也。日人常评伊藤为际遇最好之人,其言盖当。彼当日本维新之初,本未尝有大功,其栉风沐雨之阅历,既输一筹,故伊藤之轻重于日本,不如鸿章之轻重于中国,使易地以处,吾恐其不相及也。虽然,伊有优于李者一事焉,则曾游学欧洲,知政治之本原是也。此伊所以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但日本之学如伊藤者,其同辈中不下百数,中国之才如鸿章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则又不能专为李咎者也。
伊藤博文奴才论出自其1900年发表的《世间与我》,是他对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一篇文章。
此文中,他提出了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和“臣服”,即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看齐并屈服于日本的统治。
这一论述被后来的人视为侮辱和贬低中国及其人民的言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