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终结了哲学_维特根斯坦终结了哲学5个字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哲学、哲学方法论和伦理学等方面。


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哲学的基础,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哲学研究》中,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的方式,而不是其所描绘的事实。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语言哲学的观念,认为语言的功能远远超过了描绘事实。


哲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任务是消除误解,通过分析和澄清语言的含义和用法来消除哲学上的误解和困惑。他的哲学方法论强调清晰和准确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深奥和模糊的思考方式。


伦理学:维特根斯坦的伦理观点强调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认为道德规范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而这需要通过清晰和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和实现。他的伦理学思想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体来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还对哲学的任务和方法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主要核心观点是:不可言说的美好。

对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他擅长段落式写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学家尼采的文风很像。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苦难与虚无。

在《文化与价值》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苦难,而人最大的苦难,是失去自我。空虚的生活会让人产生虚无感,而虚无感又造就了苦难。如果我们确信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就能忍受一切苦难。

第二个主题是,世界的意义不可言说,虽不可言说,却能在生活中显现。这个主题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精华。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一切的集合,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存在于思考中,人不思考,就无法解决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禅宗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非常像,都主张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他们都主张不可说,一说就错。比如,当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时,就已经扩展了现有语言来包含他,他能被语言表达后,已经丧失了部分真实的自己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

第三个主题是,死亡、永恒与时空。

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以永恒视角来观察世界,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时世界是神秘的。如果永恒不代表时间的无限延续,而仅指无时间性,那么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活在永恒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人活在时空中,而人生之谜的答案,必定在于时空之外。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解的谜题,有些人认为,如果灵魂不灭,就能解答人生一切难题。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标。人只有活在当下,当下才能成为永恒。这时候,我们的生活才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安心生活。

1一切皆苦。

2言语道断。

3当下即是永久,一念即是永恒。

哲学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