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杜甫(唐代),不是辛弃疾
“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该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创制飞虎军。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为知绍兴、镇江二府等职,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北宋文学家、词人,其词作以豪放、豁达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自由奔放的气息。他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对中国古代词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有意识的历史记录者,其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广泛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领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汉族,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词为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丑奴儿·跨浙江》等词曲,被誉为经典之作。同时,辛弃疾还在当时的政治、军事领域也有杰出的表现。他反对腐败、强权的政治体制,为改革清政府的吏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辛弃疾(1140-1207),字玄机,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豪放洒脱的词风和爱国精神著称。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词风和忧国忧民的政治立场而闻名。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怀。辛弃疾的作品充满激情和抒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清新明丽,富有音乐性,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他的词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弃疾的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名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派著称,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不满。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多次因言论触怒权贵而被贬谪。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字苏轼,号稼轩,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辛弃疾一生才华横溢,其词以豪迈淋漓、才情横溢走天下,代表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享誉千古。他不仅是南北宋词歌思想文学的代表人物,更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弃疾,字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属于豪放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