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元纪年岁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为元旦。元,就是“始”,事物开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开始的日子。1949年建国的时候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现在元旦是国家法定纪念日。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直到西汉武帝时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而现在的元旦则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
元旦最早是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人为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命名的日期。中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禁书专地,以梦下征月为元,其实征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在古代曾出现过元日、元征、元辰等不同叫法。
由于朝代和历法的改变,元旦的具体日期也不一致,直到汉武帝之后才统一立法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即元旦当时与农历新年是同一天。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上层人士纷纷主张效仿国外,把公历元旦作为新年。直到一九四九年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正式被采用,元旦和春节才真正分开。同时也衍生出燃放鞭炮、举办联欢会等庆祝活动。伴随着倒计时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元旦的来历:元旦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从虞舜兴起,从夏朝重复:商朝兴起在殷墟,周朝重复在周历,秦朝时在秦历。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承载。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庆祝新年的活动,其中有很多地方特色。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传说上古的三位贤帝——尧、舜、禹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人爱戴。后人就将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视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元旦的来历: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元旦是公历1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新年节日。它源于古代罗马的农神节,后来被基督教吸收并发展成为庆祝新年的节日。在中国,元旦也被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旦最早是古埃及人为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而命名的日期。中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禁书专地,以梦下征月为元,其实征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在古代曾出现过元日、元征、元辰等不同叫法。直到汉武帝之后才统一立法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即元旦当时与农历新年是同一天。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上层人士纷纷主张效仿国外,把公历元旦作为新年。直到一九四九年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正式被采用,元旦和春节才真正分开。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元旦的来历:元旦是一年的首日,源自中国夏朝,已沿用了四千多年。从虞舜兴起、夏禹改制时兴起。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承载中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虞舜兴起、夏禹改制的时间之后,尧让帝位给虞舜,而自己则隐退到山林,从这时起,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朔),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