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写议论文会比较好我给你个材料吧: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识了他,抱着替他提空箱,小学生见被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看盖达尔笑了。
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下面自己组织语言吧,希望你能够成功哦!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名。假如一个人的学识不渊博,行为没有做到光明磊落,即使出名了,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所以,真才实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我们追求真才实学,不是为了得到某个职务,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我们本就应该有真才实学。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人之根本,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行。人若没有了“本”,正如树木没有了根,房屋没有了基石一般,纵有再光鲜的外表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皮囊。学会立本,是每个人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那么,我们该如何从“立本”开始,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呢?
学会立本,首先要认清自我,对自己多加审视,清楚“我”是个怎样的人,将来又想成为怎样的人。周敦颐话莲,那是因为他很明确自己的生存方式——“出淤泥而不染”,不认同世俗,又甘愿“入世”。正是这样坚定的“本”,让人无论身处顺逆境都能够欣然接受,不骄不躁。树立正确的三观,坚信心中的仁义,才能使自身的“本”愈发坚固,不轻易受“恶”的引诱而误入歧途。
其次从他人身上,我们也能学到正义之道,进而巩固自己的“本”。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伟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处世方式,还是待人接物的细节,都反映出他们对人、对事最基本的态度,由此可窥见其“本”。我们可通过看纪录片、听新闻、阅读等方式,感受其他人的“本”中隐含的真善美。如此长时间的积淀后,我们心中的“本”也会得到升华,更加饱满丰盈。
还有外表的礼节仪式要与内心的情操相符合。所谓“绘事后素”,正形容有良好的质地才能够锦上添花。我们有了纯洁的“质地”,剩下的便是画出与它相匹配的“花”了。
学会立本,学会做人,往往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论语》中也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劝诫人们要内外兼修,切勿只看到学习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最起码的“本”。倘若所有人都立好了“本”,这个社会一定是更加美好的吧。
做人应先立本,要健康良好的体魄和清明的智慧,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仔细认识自己,诚实正派,尊重原则,厚德载物,广交友,使心态久维坚定而正直。
要不断进修,勤奋苦学,以智慧、勤奋为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守原则,践行诚信,实践真理,拒绝诱惑,做到自重、严谨、纯正、规范,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中关照身旁,门庭若市,圆满潇洒的做人和做事,以达到以物立人的境界。
“做人先立本”是一种价值观,强调在追求个人事业和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社会责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建设。以下是一些与“做人先立本”相关的材料:
1. 《论语·为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这些材料都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人素质和品德的培养,以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