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
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顾炎武只好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有学问,而且对顾炎武也十分疼爱,为了教育顾炎武,婶婶经常给顾炎武讲历史故事,教顾炎武读书、学识字。聪明的顾炎武在婶婶的悉心教育下,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受到了邻居的夸奖,年幼的顾炎武不禁有些飘飘然了。婶婶及时发现了顾炎武的这种思想苗头,让顾炎武背诵宋朝刘基写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然后,婶婶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顾炎武说,文章揭露了某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婶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个人刚刚有了一点进步就骄傲自满,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顾炎武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顾炎武谦虚谨慎,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顾炎武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伟大人物。他在自学的过程中,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学问,研究了经史子集以及西方哲学思想。
他在求学路上遇到挫折,但他没有放弃,他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