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古诗四句小学_粽子的古诗有哪些

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固定的含义。

例如: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 南北朝:邹浩 

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 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粽子,这一中国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与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紧密相连。以下是关于粽子的由来故事、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介绍:

粽子的由来故事

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政见不合被流放。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他得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被秦军攻陷,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划船前往打捞,并向江中投掷米粽,希望吸引鱼虾,以免它们啃食屈原的尸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活动,以此纪念屈原。

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流传已久,不仅在家庭中,还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粽子的形状和馅料也随地域而异,南方多以甜味为主,如红豆沙、蜜枣等;北方则偏爱咸味,如咸肉、蛋黄等。除了食用,一些地方还有用粽子祭祀祖先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以驱邪避疫。

粽子的诗词

关于粽子的诗词,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佳作,其中不乏赞美粽子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在《端午日赐衣》中写道:“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虽未直接提及粽子,但描述了端午节的氛围。宋代诗人陆游则在《乙卯重五诗》中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句子,直接描绘了包粽子的场景。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端午节的习俗,也展现了文人对节日的深厚情感。

粽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每年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风土记》。

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习俗:"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