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_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及注释

滕子京贬到了远离京城的岳州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阳市)。


仕途受挫的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巴陵郡,到了巴陵郡后尽力为当地百姓办事造福,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


重修岳阳楼之后,滕子京给好友范仲淹写信请他作记,并随信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范仲淹参考。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的晚上,范仲淹把《洞庭秋晚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他儿时曾游玩过洞庭湖,如今怀想起来,岳阳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


范仲淹便写下了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之情怀,表现了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鼓励和安慰了一样遭贬的战友,留传至今的《岳阳楼记》。


不久,范仲淹的看图作文《岳阳楼记》送到了岳州巴陵郡,滕子京读罢大为感动,立即命人勒石刻碑以传之后世。文章最后那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传到千年后的今天。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