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第三,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