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白话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仲秋之时,月满之夜。金风玉露,照耀一年的丰收。唐朝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别有一番风味。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玉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万里无云的夜空,一轮圆月如镜子照耀九州大地,最团圆的月亮是中秋节!
《念奴娇.中秋对月》(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这首诗描写中秋月色的诗句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其中,“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出自: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全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释义: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