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不是一首词,是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是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互相抵触,心口不一,南辕北辙。导致自己张口结舌不能自圆其说。
1、扞格不入,[hàn gé bù rù]: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出处:出 处 《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2、前后矛盾,[qián hòu máo dùn ]:前言不搭后语,前面提到的和后面提到的是相反的观点。
造句:言必须要符合现实,又不能前后矛盾,所以需要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反应力,还有痛苦的创作过程。
3、自相抵触 ,[zì xiàng dǐ chù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自相抵触。
造句:台湾当局时而说改良与大陆关联,时而又 废统 ,这真是自相抵触。
4、言不顾行,[yán bù gù xíng]: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造句:但无论怎样,由这儿又可以看出,申子这个人是怎样的言不顾行。
以下是一些与“自相矛盾”意思相近的词语:
1. 前后抵触
2. 相互抵触
3. 言行不一
4. 出尔反尔
5. 漏洞百出
6. 矛盾重重
7. 自相抵牾
自相矛盾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前后不一、相互抵触。这个成语源自于《韩非子》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宣称自己的矛无比锋利,没有什么盾牌不能穿透;同时又夸耀自己的盾无比坚固,没有什么矛能够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因为无论他的回答如何,都会导致自相矛盾的局面。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行事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