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发明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其中大多数是好的。但是,书籍也使得智识上的各种邪恶和歪曲成为可能。书是一种奇怪、不合时宜的东西。它把从一个人的思想中提取出来的精华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上。它给予一个人不是他自己挣得的东西,这正是核心的困难所在。
它允许你跳过很多阶段,在智识发展之路上走捷径。特别有害的地方在于,它妨碍你谦逊地面对你自己的无知。阅读使你过早地智慧。在你有机会面对这些问题,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之前,你就已经看到了答案。书给人一种错误的感觉,基于借来的智慧,基于“我读过什么,我就知道什么”这个信仰,它让人错以为自己学富五车、精明老练。因此,它们剥夺了你接受真正的教育所需要的合适心灵状态。正如苏格拉底在《斐德若》中所言——他把这些话放入埃及神泰姆斯(Thamus)的口中,这位神正在指责写作的发明者,通过写作,“你给你的学生智慧的表象,没有给他们真正的智慧,因为他们会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阅读很多东西,因而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一无所知”。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柏拉图自己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在《书简七》中断言,他不曾、也不会承诺公开地陈述他最深刻的思想。他解释道,阅读这样的阐释不仅不会有助于读者,反而会给他们灌输一种“高尚、空洞的希望,好似他们学到了极好的东西”。这种由书产生的错误设想,即自认为有智慧,是获得真材实料之路上的最大障碍。这是来自弥尔顿的描述的内在逻辑。他说过:“精通书本,自身浅薄。”
在卢梭论教育的著作《爱弥儿》(Emile)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有力的阐释:“我讨厌书。它们只教会人谈论他不知道的东西。”另外:“过多的阅读只会产生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关键在于书呆子气的自以为是使人成为无知之徒。
正如蒙田所言:“我们如此依靠他人的臂膀,以至于我们消灭了自己的力量。”叔本华也提出了相同的一点:
阅读的时候,另一个人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重复他的思维过程……所以,如果有人把近整整一天的时间都用于阅读……那他就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就像经常骑马的人最后忘了如何走路。这就是许多老学究的情形:他们把自己读蠢了。
面对新型的读书无用论,我们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主动分辨孰是孰非,面对无垠的书海,真理藏于各种形象之中有助于训练深思熟虑的思想,我们要去糟存芜,改善自己的心灵,问题不在于阅读,而在于让自己思考。

伏尔泰是一个大文学家,所以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无知的傻瓜最多害到自己,有学问的傻瓜却会害到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