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晏殊赏析_中秋月晏殊诗意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中秋月》是晏殊的诗作,一直流传至今。是凄怆的游子思乡之情。素娥即嫦娥,说是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天上、人间离别的滋味,该是一样的。诗人替素娥设想,抒自己的情怀,表达含蓄、委婉。

晏殊《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晏殊的诗作,一直流传至今。原文: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这是一首写羁旅人在中秋夜里,孤独、思乡的诗歌。

诗歌前两句描述了羁旅人客居异乡,在月光如霜的中秋夜里,他失眠了,月光投下的梧桐树影移转了好多次方向,而他依然孤独地在庭院的角落里,因思乡而黯然神伤。

诗歌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尽管天空晴朗,月光皎洁,但是未必嫦娥不惆怅怨恨呀,月宫那么冷清,只有桂花树孤独地陪伴她。很明显,这是诗人将自己“怅恨”的情感,移到了月宫中嫦娥身上。诗人只是借用嫦娥奔月的传说,诉说自己羁旅天涯,孤独、思乡的怅恨情感,显得委婉,深沉。

“十轮霜影转庭梧”中的“十轮”,说明梧桐树影移转了很多次方向,意味时间之长,但是依然“羁人独向隅”,言下之意羁旅人失眠了,睡不着。

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思乡思亲是人常有的情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