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295]、智谋过人[178],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芜岸,汉族,临川府南城县(今江西省南城市)人。他一生涉足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成就极为卓越。
范仲淹28岁时考中进士,授太常博士。后官至右丞相,历任东京留守、河南、陕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官员,实现了他创造自己一生的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福隆盛衰、荣宠悲辱”之名。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节俭持正、以德治国、积善之家等思想,提出了“苟非贤者,虽有管理天下之权,必恶其不信”之言,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之一。
在文学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王阁序》、《洛神赋》等作品,极具文学价值,长期被世人传颂。
范仲淹一生经历丰富,性格刚直高尚,深受人们敬仰。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在范仲淹近四十年的官宦仕途中(27岁-64岁),除四次短期任京官外,大部分时间在京师外任职,足迹主要分布于江南和西北地区。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他苦读及第后历任多个职位,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范仲淹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在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