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有很多和推敲有关的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据说莎士比亚在写这部著名的戏剧时,反复修改了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被称为“第二版四折本”,这个版本经典的台词和情节几乎已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2. 狄更斯的《双城记》:狄更斯曾经花费数年的时间来推敲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最终的成果则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3.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曾经反复修改这部小说,每次修改都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构,直到最后的成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完美的文学魅力。
4.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在写这部小说时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小说的结尾处添加了一个惊人的转折,从而使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
5.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乔伊斯花费了数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小说,其中就包括了数百页的手稿和两次重大的修改。最终的成果则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激发了后来的一代作家和读者的探索精神。
有的因为文学史上有不少著名作家都非常推敲自己的作品,比如罗曼?罗兰写《贵族的孩子》,用七年时间反复推敲;尤瑟尼斯?凯瑟写《草叶集》,用十年时间不断推敲;而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也是反复斟酌。
这些故事都说明在文学创作中,推敲非常重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史上的推敲故事还有很多,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
1、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诗人叫任翻,一天途径台州一个禅寺,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诗,就离开了,有一个人看见了,取笔把“一”改为“半”字。而任翻一直在思索自己的题诗,觉得不满意,走出几十里以后,才想到把“一”改为“半”字,于是急忙赶回去修改,见到已经有人改过了,于是感叹说:“台州有人。”
2、唐代诗僧齐己写了一首诗,名叫“早梅”,诗是这样写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写完以后,齐己携此诗来拜见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文学推敲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了《登鹳雀楼》一首诗,但是他不满意诗的结尾,一直推敲不停,甚至在临死前还在推敲,最终还是未能完成。这个故事传达了文学创作中要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